產後憂鬱症(Postpartum Depression, PPD)是一種在分娩後出現的情緒障礙,可能由多種因素引起。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和風險因素:
荷爾蒙變化:生產後,雌激素和黃體酮水平迅速下降,這種劇烈的荷爾蒙變化會影響情緒,導致憂鬱。
身體變化和疲勞:分娩過程對身體的消耗,加上新生兒的照顧需求,可能導致極度的疲勞和身體不適,進而影響情緒。
壓力和責任:照顧新生兒帶來的巨大責任和壓力,加上對於角色轉變的適應困難,可能引發焦慮和抑鬱。
睡眠不足:新手父母常常因為新生兒的喂養和護理而睡眠不足,長期的睡眠不足會對情緒和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。
社會和家庭支持不足:缺乏來自家庭、朋友或社會的支持,讓新媽媽感到孤立無助,增加了產後憂鬱的風險。
個人或家族抑鬱症史:個人有抑鬱症史或家族有抑鬱症病史的女性,患產後憂鬱症的風險更高。
分娩經歷和產後恢復:分娩過程中的併發症或創傷經歷,產後恢復的困難,也可能增加產後憂鬱的風險。
生活事件:其他重大生活事件,如失去親人、經濟困難或婚姻問題,會加劇情緒上的壓力,都可能會造成產後憂鬱症。

案例分享:
玲玲是一位37歲的母親,剛生下她的第一個孩子小寶。然而,小寶是一個早產兒,出生時體重過輕,需要在新生兒重症監護室(NICU)住院一段時間。玲玲每天都去醫院探望小寶,擔心他的健康狀況,這讓她非常焦慮和疲憊。
回到家後,玲玲原本以為可以好好坐月子,但家中的情況讓她無法放鬆。她的婆婆一直對她百般挑剔,認為她做得不夠好。婆婆經常謾罵她,說她不會照顧孩子,也不會整理家務。這些言語讓玲玲感到無比的壓力和自卑。
玲玲的丈夫因為父親生病,需要每天去照顧父親,這使得他每天只有兩個小時能夠回家陪伴玲玲和小寶。雖然丈夫對玲玲很體貼,但他實在分身乏術,無法給予足夠的支持。


每天,玲玲在沒有任何幫助的情況下,既要整理家務,又要照顧剛從NICU回家的小寶。夜晚,她幾乎無法入睡,小寶頻繁的哭鬧讓她更加焦慮和疲憊。婆婆的指責和丈夫的缺席,讓她感到孤立無援。
隨著時間的推移,玲玲開始感到持續的悲傷和絕望。她不再對任何事情感興趣,甚至對小寶的微笑也感到麻木。她經常覺得自己是一個失敗的母親,無法勝任這個角色。
有一天,丈夫回家後發現玲玲坐在地板上哭泣不止。他意識到情況非常嚴重,決定帶玲玲去看心理醫生。在醫生的幫助下,玲玲被診斷出患有產後憂鬱症。醫生建議她開始進行心理治療,並可能需要使用抗抑鬱藥物來幫助她度過這段困難時期(憂鬱症文章請見)。
使用藥物長達將近半年的時間,玲玲接觸到催眠師Fortuna老師,Fortuna老師深知憂鬱症的藥無法長期使用,會引響腦袋運作,老師將每周進行催眠心理治療過與3個月一次的元辰宮調整(元辰宮文章請見),玲玲開始學習如何應對壓力和焦慮。老師教她一些放鬆技巧,並幫助她建立更加積極的思維模式。丈夫也有機會餐與這個過程中,學會了如何更好地支持玲玲,並安排了一些時間讓其他家庭成員幫助照顧他的父親,以便他能夠更多地陪伴在玲玲和小寶身邊。
雖然婆婆的態度沒有立即改變,但在小明的介入和溝通下,婆婆也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玲玲的影響,並逐漸減少了對她的指責。
經過幾個月的治療和家庭支持,玲玲的情況逐漸好轉。她開始能夠享受與小寶的相處時間,並重新找回了對生活的熱情。儘管這段經歷非常艱難,但玲玲最終成功地克服了產後抑鬱,並學會了如何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與如何調整自身能量,非常感謝Fortuna老師的陪伴與治療。
玲玲的故事提醒我們,產後憂鬱症是一個真實且嚴重的問題,但通過及時的醫療幫助和家庭支持,患者可以逐漸康復並重新找到生活的希望,注意,當一個快樂的媽媽才有一個快樂的小孩,請重視太太的情緒與家庭氛圍。

免費預約 1v1 創業諮詢
每月名額只有 20 個
如發現已無法報名參加,敬請諒解